过去一年,我反复讲营销已经大变天。这句话从一开始的得罪人 ,被质疑,到现在已经是行业共识 。
很多企业管理者、营销操盘手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开始重视内容。
很多品牌都追问我,新营销下 ,现在要怎么做品 、效、销合一?
一句话来概括:CEO 要会做生意,CMO要会做内容。
为什么这么说?从传统的线下分销,到现在货架电商、内容电商 ,很多品牌都靠着提高品类心智占有率的方法打开了渗透率。对于 CEO 来说,从经营层面找对产品赛道,品牌就成功了一半 。
做对产品的 1 之后 ,品牌就有了先发优势。但是怎么把这个先发优势真正发挥出来,这时候就要看 CMO 的内容力,成为 1 背后真正的 0 了。
我一直说营销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,而 CMO 就是那个指挥家,企业招你进来就是要你来做落地的,你需要把控整条生意链路上每个环节的节奏 ,既要看品牌、又要看市场 、又要看运营 。
在任拓的启发下,我有了一个确信的判断:现在和未来,超过 50% 的部分必须通过内容来传递。
而如果内容做不好,打出去的子弹都打不中人 ,多好的策略都是白搭。
所以对 CMO 们来说,要会做“撩拨人心 ”的内容,才是抓住了驱动增长的关键线索 。
怎么找到真正能驱动增长的内容方向 ,然后一步步把它落到具体的业务环节中去?这篇文章我就来告诉你找内容风口的三个关键点。
一、内容风口=消费者的痒点
我去年参加很多企业的会,发现大家绕不开的一个主题是“全域内容”“内容驱动增长”,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 ,我感觉很欣慰。
但是当品牌真正开始做内容就会遇到一个问题:钱和时间都浪费在“无效内容”上 。江南春江总称这为“种杂草 ”,甚至“种毒草”。
大把的钱花出去,海量的内容铺出去 ,全域渠道也覆盖了,转头一看,不仅没效果 ,品牌还越做越 low。
明知内容很重要,怎么就是做不好?
核心关键是:品牌们,还在拿着旧世界的攻略,玩新世界的游戏!
旧世界的攻略是“洗脑大法” ,新世界的规则是“会撩者得天下 ” 。
就好比穿秋裤,以前你妈整天逼着你穿秋裤,不管你想不想穿 ,她每天跟你说800遍,穿秋裤可以扛冻,穿秋裤就不会感冒 ,穿秋裤的各种好处。
但你的内心很抵抗啊:我就是不想穿丑秋裤!
传统时代,品牌像一个大家长,自上而下的灌输理念 ,反复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有多好。
碎片化时代的营销,更像品牌和消费者在一起开派对,关系平等 ,只有对上眼了才能共舞。
同样卖一条秋裤,现在你妈就得说:
你看那个谁(隔壁邻居/KOL/大明星)穿了这条秋裤,腿又漂亮又直 。
这条秋裤是现在最流行的欧若风,穿上你就是欧若风精灵女孩。
我再说个牙膏的例子 ,有的牙膏打自己是美白牙膏,有的牙膏就说自己是防蛀齿牙膏,广告词都很直接 ,防蛀齿就用 XX 牙膏。
现在卖口腔产品就很讲究,先给你看一个女生和奶狗弟弟的约会视频,让你感觉春风拂面、小鹿乱撞 ,然后女主内心戏是:奶狗弟弟不知道,其实我用的其实是 XX 牌子 。
看完这个视频,你会被激发出一种欲望 ,我也想和奶狗弟弟约会,我也要有这个产品。
这就是内容营销的一个特点,它不会告诉你品牌解决的表面的 、普适的需求——美白、除口臭还是防蛀牙。
而是说我们的产品能让你的亲密关系更甜蜜 ,这就是消费者一个难以言表,甚至自己都会忽视掉的水下需求 。
碎片化时代的营销是一种激发态。什么叫激发态?
就是我轻轻地撩拨一下你,千方百计地撩拨你,全方位地撩拨你 ,你才会开始春心荡漾。
所谓找内容风口,就是要找到这个消费者会被撩拨的痒点 。
过去的洗脑大法,对应的是品类认知点 ,在供小于求的时候,品类认知点方便消费者更容易在货架上找到你。
现在供已经远远大于求,只是去打品类 ,只会让品牌在越来越卷的市场当中查无此人。
前几天和我的好朋友科特勒曹虎博士聊了一次,他说的有句话我非常认同:“物质越丰裕,我们越是缺乏内心的笃定和情感的沟通 ,缺乏理解和关怀 。”
所以,谁掌握了撩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方式,谁就最有可能让品牌深入人心。
二、三种方式 ,找到消费者痒点
前面我们说了内容风口的重要性,那要去哪里找风口?
内容像一面镜子,用户生产它,也反映着用户的生活方式。找内容风口 ,其实就是找到消费者痒点的集合。
总结来说,有三种方式可以帮助品牌找到内容风口:
第一种找内容风口的方式:田野调查型——平台 UGC 是最好的研究样本 。
我一直觉得,大家以前都会抓冲锋衣 、鲨鱼裤这种品类词 ,实际上还是限制在货架逻辑里。
很多白牌都在抓品类词,再加上病毒式投流+拍一发 N +低价一套组合拳,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很高的GMV ,但起量越快,死得可能越快。
现在品牌更应该抓的是“梗词”,比如“早 c 晚 a ” ,已经成为了一种用户习惯,一种 meme,用户每次玩梗都能联想到珀莱雅 。
再比如去年 #老钱风 这个话题很火 ,抖音话题播放量 12.8 亿,小红书话题浏览超过 8 亿。什么叫老钱风?
就是很多大众消费者也想穿得时尚、显贵,底层逻辑是人性当中的装X需求。
Ralph Lauren 拉夫劳伦就抓住了这阵老钱风 。拉夫劳伦以前定位成中年男人的 Polo 衫,再加上山寨和平替很多 ,形象并不鲜明。
这两年拉夫劳伦逐步发力电商,现在平台上可以看到非常多 UGC 内容,变成了“韩女松弛感毛衣”“ins博主衣柜里必须要有的经典单品” ,用户画像也逐渐从过去的男性为主转向女性为主。
Ralph Lauren 上个月刚公布了 2025 财年三季报,营收同比增长 10.8 %,中国市场涨幅超 20 % 。
平台内容是发掘于大众兴趣点的潜力内容 ,当热搜、词条加速滚动,素人创作规模化复制,梗图 、meme 二次传播 ,极有可能说明亿万用户正在用脚为同一个痒点投票。
所以品牌要善用 UCG 内容找痒点,从用户中来,到用户中去 ,也能让平台知道流量的下一个方向,有时候泼天的流量能让品牌直接进入下一个 level 。
第二种找内容风口的方式:情绪共振型——从影视、文艺作品窥探时代情绪 。
去年我看了《好东西》,真的被邵艺辉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感动到。我终于在银幕中看到,女性的形象可以是不刻板的 ,女性之间的友谊是可以不上演“宫斗剧 ”的,“妈妈”这个角色仍然是有很多可能性的。
“中女叙事”正在走向台前,女性文艺作品全面开花。“姐狗文学 ”“大女主复仇”短剧让人上头 ,《我的阿勒泰》《山花浪漫时》好评如潮,脱口秀演员小鹿用段子解构女性困境 。
Songmont 山下有松就是一个抓住“中女叙事”的品牌,2024 年推出了品牌播客《山下声》 ,对话蒋方舟、李娜 、周轶君等不同领域的“中女”,勾勒用户画像,渗透更多高知中女。
在行业非常卷的情况下 ,Songmont 山下有松去年天猫双11箱包服饰销售榜 TOP2 ,仅次于 COACH。
我之前和理然聊过为什么会做男性个护,他说:电视里的男的跟现实中的男的是不是差距很大?你看到电视里的那个场景的时候 ,说明这是人人向往的所在,大家最终都会长成电视里的样子 。
当某个题材连续成为收视爆款,说明社会正在无意识地步入一种集体情绪。资本押注的爆款内容,本质上是投资人对社会痒点的预测。
品牌一要看题材扎堆方向 ,二要看用户评论态度,最关键的是要看作品里那些让人向往的“人 ”的形象 。
第三种找内容风口的方式:人性常量型——人类原始需求,正在以新的内容形式出现。
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之所以能经久不衰 ,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洞察到了人类心中最原始的需求,不断做精做深。
麦当劳中国首席增长官 CGO 何亚彬在一次采访中说过,麦当劳的核心用户 Inner Child ,他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 。麦当劳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“纯真者”的角色,不管消费者年纪多大,内心总会有孩童般的初心。
在小红书上有用户分享 ,他点餐时在备注里写了“麦门!能不能送我一根脆脆薯条!”,结果店员真的送了他一根,还会在随餐的小票上回复“麦门! ” ,这种互动非常能戳中用户的童心,一来二去这个梗就在小红书上火了起来。
再比如之前和飞利浦大中华区营销负责人 Grace 聊,她就提到可口可乐的“drinking moment”,很多西方小孩人生第一次喝可乐 ,往往发生在被爸爸带去看足球赛,当他们为球队加油呐喊的时候 。
所以后来每次他们喝起可乐,都会想起那个 moment ——为赢球澎湃、为输球激愤、和家人在一起欢呼的时刻 ,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可乐时刻。
高明的品牌从不在沙漠造水井,而是找到永恒绿洲后,用新技术修建更高效的输水管道。
童真、快乐 、自尊这些是刻在人类 DNA 里的情绪和需求 ,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风口。
永恒的人性×时代新技术=内容永动机 。
我提到的三种方式,分别解决的是三个问题:田野调查型解决的是“现在火什么”,情绪共振型解决的是“马上要火什么 ” ,而人类常量型解决的是“永远能火什么”。
三套内容坐标组合使用,构筑了一个品牌内容生态的完整方向图。
三、最好的猎手,都以猎物的形式出现
内容风口在今天尤为重要 ,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彻底的革命 。
旧世界的权力秩序像金字塔——社会当中的权威专家、公司里的老板 、家庭话语权的掌控者,用“你应该”塑造着旧世界的规则。
社交媒体正在解构权威,专家在 B 站上开直播,雷军在抖音测试小米 Ultra 的防抖极限 ,KOL 用一条微博就能瓦解传统品类的定价权。
人和人的沟通方式变成了我和你讲,你再还给我,有来有回的“双向奔赴 ” 。
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在传统的营销时代 ,媒介渠道非常单一,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十分有限,只能被动地接受内容 ,品牌也把消费者当成“接受刺激”就“给出反应”的实验对象。
当你 XXX(品类场景)的时候,你就用 XXX(产品) 。这种沟通方式在过去被无数品牌反复推演过,甚至诞生了不计其数的大需求、大市场、大单品。
这种方式是有效 ,但一旦渗透率饱和,或者降维打击的品类出现,品牌就毫无还手之力 ,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同行。更何况,物质丰裕的时代,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一款产品 。
人类之所以和动物不同,是因为人在“接受刺激 ”和“给出反应”之间 ,其实有一个属于人的自由(Freedom to Choose)。之所以我们有这个自由,因为人有自我意识 、想象空间、道德心和自由意志。
人是永远有选择权的。你要让别人主动选择你,那就成为最好、最强的猎物 ,还是那句话,最好猎手往往都是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。
我一直很喜欢的《人类简史》说:“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主宰,就在于人类能创造并且相信‘虚构的故事’。”这些虚构的故事 ,不仅能让人类理解复杂的世界,还能激励人类合作。
认知革命7万年后,人类仍在用短视频演绎部落篝火故事 ,用算法复刻狩猎采集的快感 。
赫拉利的历史观告诉我们:新内容的本质是用新技术封装旧本能。
内容正在改写商业规则:内容本身正在成为用户消费的理由。找内容风口,本质上还是要找到人类心中向往和渴求的那个痒点,这是一个要抓住痒点的时代 。